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仲夏端午,端者,初也。”五月初五太陽重入中天,端午是一年中陽氣最旺之時的開端,火熱漸盛,端午節也稱為“端陽節”。端午時值芒種節氣前后,天氣炎熱又多雨潮濕,濕邪偏勝,常使人感覺悶熱難耐,疲乏多汗。進入五月,蚊蟲滋生,是傳染病、皮膚病高發的時節。江蘇省中醫院腎科副主任、主任中醫師易嵐建議,端午時節的養生保健要注重養陽、除濕、驅毒等幾方面。
端午習俗與養生
1.首重養陽。中醫提倡“春夏養陽”。端午之后即將迎來陽消陰長的夏至節氣,陽氣至盛之日,也是陰氣漸長之時;而濕疫毒邪俱屬陰邪,易消耗人體陽氣。天氣炎熱,無節制地使用空調,過食生冷寒涼的食物,耗傷人體陽氣,損害脾胃功能,導致免疫力下降,會引起感冒、胃腸功能紊亂等。所以,端午時節需順應天時,保養人體陽氣。民間有端午灸的傳統。中醫艾灸運用艾絨對腧穴的溫熨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益氣溫陽、溫通氣血、散寒除濕、拔毒祛邪的作用。端午前后辨證運用艾灸,可養陽扶正,增強體質,防病祛邪。
2.除濕辟穢。端午時節濕邪較重,人們常感身體困重、食欲下降,甚至皮膚過敏、生濕疹,尤其脾胃虛弱者易出現便溏、腹瀉。外界環境中滋生的蚊蟲毒物病菌等從外而感,成為穢濁之氣侵襲人體,會導致皮膚、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所以,許多端午習俗就具有除濕化濁辟穢的養生保健之道。
粽子是端午節的特色食品。粽子又名“角黍”,其中糯米味甘性平,能補氣健脾開胃;粽葉具有清熱利濕的作用;有的還加入了利水除濕的赤小豆、補中益氣的紅棗。粽子可健脾補中、清化祛濕,是端午時節清淡平補的食療方,但老人、小兒、脾胃虛弱者、糖尿病患者不可多食。
端午這一天,家家戶戶采摘懸掛艾草、菖蒲。艾是菊科植物,全草均可入藥,艾葉性溫,味辛、苦,氣味芳香,具有溫經散寒、除濕止癢的功效。菖蒲是菖蒲科植物,味辛,氣芳香,有化濕祛濁、開竅醒神的作用。端午節掛艾草、懸菖蒲,可芳香除濕,化濁辟穢,驅蟲避邪。
端午節還有佩戴香囊的習俗,將芳香類植物藥材裝入香囊,隨身佩戴,可化濕辟穢,驅除蚊蟲,提神醒腦。
3.驅毒避邪。端午節人們習慣以“五瑞”驅毒辟邪。“五瑞”一般是指艾葉、菖蒲、蒜頭、石榴花、龍船花,這五種可懸掛的植物,都具有驅避邪毒的功效。蒜頭辛溫,能解毒、殺蟲。石榴花、龍船花在五月盛開,蘊含平安、祥和的寓意,且具清熱解毒之功效。此外還有蜀葵,也在端午前后開花,能清熱利濕解毒,可用于治療多種疾病,其花被稱為“端午花”。
端午節,古人有飲雄黃酒以殺毒驅瘟的習俗。雄黃性溫,味辛、苦,有大毒,可燥濕、殺蟲、解毒,外用治療惡瘡、蛇蟲咬傷。雄黃含硫化砷,使用時需謹慎。
由上可見,端午節的各種習俗,反映了自古以來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對防病祛病的祈盼,以及養生保健的理念。
起居飲食注意事項
1.起居有節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于日。”端午正值仲夏,晝長夜短,為順應天時、保養陽氣,清晨應早些起床,夜晚需遲一些入睡,適當增加白天的活動,以使陽氣充盛。一般早上六點起床,晚上不遲于十點半就寢;午時經氣合陽,午睡半小時至一小時,有利于養陽。需要注意的是,室內應保持適當通風,空調的溫度與使用時間應有所節制。
2.飲食得當
端午時節的飲食,建議新鮮、清淡,葷素搭配,營養全面。避免辛辣刺激及溫熱厚味之品,不貪食水果冷飲,尤其注意環境及食物衛生,不吃隔夜飯菜,不食生冷食品,避免寒濕毒邪從外侵犯人體。
食療養生:可用薏苡仁、紅豆、大米煮粥,以健脾養胃、利水祛濕;也可以佩蘭、綠豆煮糖水飲用,有助于化濕解暑、醒脾開胃。
3.運動有度
端午前后,濕氣彌漫,易阻礙人體氣機致倦怠乏力,此時應適當運動,使氣血周流,則陽氣布散,方可精神振奮。賽龍舟是端午節傳統的集體運動項目。健步走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運動,以周身發熱、微微汗出、神清氣爽為宜,避免過度的劇烈運動。
4.精神調養
五月(午月)屬火,天氣悶熱,心情急躁易怒。《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夏三月……使志無怒……使氣得泄”。仲夏端午,宜靜心,避免發怒,使氣火得以宣泄。不妨賞花、看書、聽音樂、冥想、做和緩的活動,以養心悅志,調暢氣血,怡養性情。
推薦花茶飲:金銀花、玫瑰花、菊花,各取少許,泡茶頻飲,有清心瀉火、疏肝解郁、解暑安神的功效。(記者楊彥 通訊員孫茜)
責任編輯:任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