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網站2021-05-04
1919年
5月4日 北京爆發了學生群眾的反帝愛國運動。五四運動的直接導火線是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5月4日,北京13所大專學校學生3000余人在天安門集合,示威游行,掀起愛國風暴。北洋軍閥政府出動軍警,逮捕示威群眾32人。5月5日,北京學生總罷課,并通電全國,各地學生紛紛罷課響應。6月3日、4日,北京學生講演團分赴全市各主要街道演講,北洋軍閥政府再次派出軍警、馬隊進行鎮壓,逮捕大批愛國學生,更加激起全國各界的義憤。從6月5日起,上海工人舉行聲援學生的罷工。隨后,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如燎原烈火蔓延全國。6月7日,北洋政府迫于壓力,不得不釋放被捕學生。6月10日,罷免了親日派官僚。6月28日,中國代表沒有出席巴黎和會的簽字儀式。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它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1938年
5月4日 毛澤東電示中共中央東南分局書記項英,新四軍應在廣德、蘇州、鎮江、南京、蕪湖之間的廣大地區,進行游擊戰爭組織和武裝群眾,創造根據地。
1940年
5月4日 中共中央向東南局發出《放手發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頑固派的進攻》的指示。指出:在一切敵后地區和戰爭區域,要強調同一性,不應強調特殊性,應不受國民黨的限制,獨立自主地放手擴大軍隊和根據地;在國民黨頑固派堅持防共、限共、反共政策,并以此作為投降準備的時候,我們應強調斗爭;只有堅持在對頑固派的斗爭中采取有理、有利、有節的方針,才能鞏固和擴大進步勢力,爭取中間派,應付突然事變,達到克服投降危險,爭取時局好轉的目的。
1946年
5月4日 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土地問題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將黨在抗戰時期實行的削弱封建的減租減息政策,改變為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指示要求“各地黨委必須明確認識,解決解放區的土地問題是我黨目前最基本的歷史任務,是目前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的環節。”規定解決土地問題的方式一般不是無償沒收,而是通過清算和購買實現有償轉移。指示還具體規定不可侵犯中農土地,要保護工商業,對富農和地主、地主中的大中小、惡霸非惡霸要有所區別,對開明紳士等應適當照顧,允許中小地主、富農、開明紳士保留多于農民的土地。各解放區根據“五四指示”,迅速開展了土地制度改革運動。到1947年2月,全解放區已有2/3的地區解決了土地問題,進一步鞏固了解放區和加強了對革命戰爭的支援。
1984年
5月4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紀要》,決定進一步開放天津、上海、大連、秦皇島、煙臺、青島、連云港、南通、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和北海14個沿海港口城市,并提出逐步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
2018年
5月4日 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舉行。習近平發表講話指出,馬克思主義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是我們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仍然要學習馬克思,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繼續高揚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讓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人類社會美好前景不斷在中國大地上生動展現出來。
執行編輯:盧佳
審讀:郭偉偉
指導:班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