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道毅
暑去秋來,秋意漸濃,又一個中秋節如期而至。對于中秋節,許多人都有一種特殊情結。這種情結,是期待,是歡喜,是回憶,是感懷,更是濃得化不開的鄉愁。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始于初唐,盛于宋朝,并綿延發展至今日。在優美的唐詩宋詞中,不乏吟詠中秋節的佳作名篇。細細品讀,感慨萬千。
俗話說,“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節的月亮,往往又大又圓又亮,比平時更美。《東京夢華錄》如是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边@里的“玩月”,自然不只是賞景游玩,更多的是一種團圓的喜悅。中秋節又名團圓節,寄予了對親朋團聚、人壽年豐的美好希冀。“每逢佳節倍思親”,更何況是在這月圓中秋?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詩圣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由月之圓滿反襯人之孤獨,表達了漂泊異鄉的羈旅愁思。不同于許多思鄉詩的傷感基調,此詩意象明朗、立意浪漫、情滿不溢?!拔鞅蓖l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卑拙右椎摹栋嗽率迦找逛酝ね隆访靼兹缭?、直抒胸臆,以今昔對比的手法,抒發了謫居期間望月思鄉的寂寞和凄苦,感人至深?!爸型サ匕讟錀f,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蓖踅ㄟ@首七言絕句《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虛實相生、意境優美,將思鄉之情刻畫得含蓄深沉,讓人心向往之、身臨其境?!昂I仙髟拢煅墓泊藭r。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睆埦琵g的《望月懷遠》一詩構思巧妙、語短情長,以明月為線索,抒發了對遠方親人的一腔真摯思念。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膾炙人口,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牽掛之情,以及對人生際遇的深刻領悟。是夜,皓月當空,清輝遍地,作者身處密州、懷才不遇,不怨天尤人、消極避世,而是一如既往地熱愛生活、積極向上。字里行間,可見一代文豪曠達的心胸、高遠的志向和磊落的人格?!袄蟻砬槲稖p,對別酒、怯流年。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等送歸船。”辛棄疾的《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將中秋送別之情寫得一唱三嘆、沉郁頓挫,讓人動容。“中秋佳月最端圓。老癡頑。見多番。杯酒相延,今夕不應慳。殘雨如何妨樂事,聲淅淅,點斑斑……”陳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中雨后天晴的中秋佳節,充滿生活情趣,別有一番風味。“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潔。偏皎潔,知他多少,陰晴圓缺。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好時節,愿得年年,常見中秋月?!毙煊胸懙摹吨星镌隆ぶ星镌隆?,抒發了歲月靜好、珍惜流年的人生況味。
除了望月懷遠、團圓敘舊,中秋節還有觀潮、吃月餅、賞桂花、玩花燈等習俗。南宋詞人、文學家周密在《武林舊事》中,如是描繪浙江之潮——“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如此盛況,在北宋詞人柳永的《望海潮》中也可見一斑——“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中秋吃月餅,也由來已久。月餅形如滿月,代表團圓之意。
自古以來,人們之所以喜愛、重視中秋節,是因為它內涵豐富、深入人心。時移世易,孝老愛親、尊師重道、與人為善的傳統美德不會變。哪怕走得再遠,總不忘出發的地方;無論過了多久,猶記得故鄉那一輪照徹心房的明月。時光荏苒,又逢中秋。在這個月白風清、闔家團圓的傳統佳節,讓自己慢下來、靜下來,用心陪伴年邁的父母,真誠問候久別的朋友,珍惜愛情的甜蜜、親情的溫暖、友情的可貴,珍惜一切美好的東西——用善念,用愛意!